正在加载

怎样将德语文学思考融入邦德语文教学

  • 作者: 朱清妤
  • 来源: 投稿
  • 2024-10-01

1、怎样将德语文学思考融入邦德语文教学

德语文学思考融入邦德语文教学

目标:

加深学生对德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技能

促进跨文化交流
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德语文学文本

根据学生水平和兴趣选择短篇小说、诗歌或戏剧作品。

重点关注具有文化意义和语言复杂性的文本。

2. 结合德语文学思考框架

使用诸如“HERMES”框架(历史、体验、反映、多重视角、关系、评估、意义)等德语文学思考框架。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框架分析文本。

3. 课堂活动

a. 分析和解释:

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的主要主题、人物和事件。

分析语言、修辞和象征性的运用。

讨论文本与德国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b. 比较和对比:

将德语文学文本与其他语言或文化的文本进行比较。

探索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拓宽学生的观点。

c. 批判性思考和评估:

鼓励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

引导他们评估文本的论点、证据和含义。

促进智力讨论和反思。

d. 创造性和表达:

让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表演或艺术项目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鼓励他们运用德语术语和表达方式。

4. 跨文化交流

促进学生与德语国家本地人的交流。

通过视频会议、笔友计划或社交媒体建立联系。

让学生体验德国文化和语言在现实环境中的应用。

评估:

评估学生书面分析、口头展示和创意作品的质量。

观察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跟踪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参与情况。

好处:

提升学生的德语语言技能和文化理解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对不同观点的欣赏。

提高了对邦德语文的兴趣和参与度。

2、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德语文学被誉为欧洲文学的瑰宝,既反映了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也塑造了德国民众的民族价值观。文化记忆和民族价值观是德语文学的重要主题,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对自身过去经验的集体记忆,它通过传统、习俗、艺术和文学传承下来。德语文学中,文化记忆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民族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塑造了德国民众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例如尼伯龙根之歌和浮士德。

历史事件和人物:文学作品经常书写历史事件和人物,以纪念过去,教训未来。例如,席勒的《威廉·退尔》和莱辛的《纳坦智者》。

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学作品经常颂扬德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例如歌德的《浮士德》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家族》。

民族价值观

民族价值观是德国民众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它们影响着个人的行为、社会规范和国家政策。德语文学中,常见的民族价值观包括:

勤奋和纪律:德国民众以勤奋和纪律著称,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布莱希特的《三毛钱歌剧》和海因里希·伯尔的《比利亚德九球》。

理性与逻辑:德国文化强调理性与逻辑,文学作品经常展现人物的理性和思考。例如,莱辛的《拉奥孔》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责任与忠诚:德语国家历史悠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个人的责任和对国家、家庭和社会的忠诚。例如,席勒的《唐·卡洛斯》和黑塞的《悉达多》。

历史演变

文化记忆和民族价值观在德语文学中不断演变,反映了德国社会的变迁。在19世纪,民族主义盛行,文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统一愿望。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作品开始反思民族主义的悲剧性后果。战后,德国文学聚焦于记忆与和解,探讨历史创伤和民族身份的重建。

当代文学

当代德语文学继续探索文化记忆和民族价值观。作家们关注移民、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文学作品既传承了传统,又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价值观是其重要主题,它们塑造了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体系。这些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反映了德国社会的变迁和民族认同的演变。

3、如何把德育融入语文学科

把德育融入语文学科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文本

选择传达积极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文本。例如:

文学作品:如《背影》、《雷雨》等

历史文献:如《史记》、《左传》等

哲理文章:如《朱子家训》、《诫子书》等

2. 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通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中的道德议题。例如:

讨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堕落,探讨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影响

分析《雷雨》中人物的伦理困境,引发学生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3.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

将文本中的道德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运用。例如:

讨论《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思考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分析社会新闻中的道德事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 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判断。例如: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体验文学人物的喜怒哀乐,激发同理心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和情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形成

5. 建立道德榜样

树立德育榜样,如文学家、历史名人、时代楷模等,激励学生学习和实践道德品质。例如:

以作家鲁迅为例,探讨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分享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6. 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通过观察、问答、实践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德育水平。例如:

观察学生在讨论道德问题时的表现

考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体验道德实践

7. 合作与协作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合作,协同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与历史老师共同解读历史文献中的道德观念

与心理老师合作,开展情感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4、德语文学史的几个时代

德语文学史时代的划分

德语文学史通常根据文学形式、思想潮流和历史事件划分为几个时代:

1. 中古文学时期(5世纪末15世纪中叶)

古高地德语和中高地德语时期

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骑士传奇(《帕西法尔》)

教会文学和世俗抒情诗

2.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时期(15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人文主义运动和大学教育的兴起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宗教戏剧和散文(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

3. 巴洛克时期(17世纪中叶18世纪初)

三十年战争后的混乱和反宗教改革的影响

夸张的风格、象征主义和华丽的语言

约翰·克里斯蒂安·金特、安德烈亚斯·格里菲乌斯

4. 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初1789年)

理性主义、科学和教育改革的兴起

新闻、戏剧和散文的发展

莱辛、席勒、歌德

5. 狂飙突进运动(17891795)

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反抗

感情表达和个人自由的重视

歌德、席勒、海涅

6.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17951830)

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仰慕

强调形式、和谐和理性

歌德、席勒、诺瓦利斯

7. 现实主义时期(18301890)

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绘

社会问题、城市生活和心理现实的关注

海涅、冯塔纳、施汤姆

8. 自然主义时期(18901910)

对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

生理学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的强调

豪普特曼、韦德金德

9. 表现主义时期(19101925)

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情感表达、破碎的语言和抽象形式

凯泽、科科施卡、埃克施泰因

10. 新客观主义时期(19251945)

对表现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反应

对现实主义和客观性的回归

伯尔、本、布伦纳

11. 战后文学时期(1945年至今)

二战后的分裂和社会重构的影响

不同文学流派的并存

格拉斯、恩岑斯贝格尔、伯恩哈德